综合特约评论

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村晚”活动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8月30日 07:06(上海时间)
点赞 0
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村晚”活动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村晚”活动,以其独特的方式,将当地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吸引了游客和当地人的关注。这个活动不仅展现了苗族的传统文化,也推广了农特产品,并为当地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村晚”活动自今年3月开始,每周六晚在九龙湖文化广场举行。这是一个由村民自编自导的活动,县文化馆积极指导,并设有村村PK赛、小组冠军赛、年度总决赛等环节。活动中包含“村官说村”“村货出村”“一村一特”“我爱我村”等内容,不仅展示民族文化,也推广农特产品。

张静是县文化馆副馆长,她负责基层节目编排辅导与赛事统筹。她表示,看到村民们拧成一股绳,展示自己的文化,她感到非常骄傲和欣慰。同时,她也谈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收获和感动,觉得职业生涯更加充实。

“90后”苗族姑娘龙玲2016年从贵州师范学院舞蹈专业毕业,通过人才引进回到家乡松桃县文化馆工作。她带着专业知识和青春视角,为当地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龙玲表示,她觉得西部有太多待发掘的机会,可以把自己的专业和家乡发展结合在一起。

早在2000年,松桃县就举办过“村晚”,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埋下了种子。如今,在县委宣传部、县文化馆等部门引领下,当地延续文化传承脉络,深入挖掘地方文化,鼓励村民创作反映时代新貌、融合地方元素、表达真实情感的原创作品。

松桃县盘石镇响水洞村是一个苗族村寨,村民们决定将苗族迁徙记忆搬上“村晚”舞台。从3岁孩童到耄耋老人,90多位村民参演了“苗族迁徙之盘石巨变”情景剧,生动演绎苗族先民的迁徙历程与如今安居乐业的故事。

今年入夏以来,盘石镇借助“村晚”热度,将“村晚”演出引进到黔东草海景区,吸引了周边群众及来自湖南、重庆等地的游客。目前景区游客增量居全市第二。

数字化让“村晚”走得更远。截至目前,松桃“村晚”已直播近30场,单场最高观看人次达185万,抖音话题“松桃村晚”视频播放量达5.2亿次。“村晚”实现从“送文化”到“创文化”的转变,过去多是专业演出队伍策划编排好节目,再到基层演出,村民作为观众被动接收文化服务;如今从节目主题构思、内容编排,到最终的舞台表演,均由村民自己完成。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