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特约评论

揭秘粮仓邓州:如何用“智能农机+农田托管”实现粮食产量翻倍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6月29日 16:09(上海时间)
点赞 0
揭秘粮仓邓州:如何用“智能农机+农田托管”实现粮食产量翻倍

通过结合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科技赋能,邓州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粮食产量的显著增加,并探讨了这一成功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在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有“双抢”和“三夏”两个农业概念。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7、8月抢收早稻和插播晚稻,同时进行,被称为“双抢”。而黄淮海平原在每年5、6月开始抢收冬小麦,播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同时管理已经播种的幼苗,夏收、夏种、夏管,称为“三夏”。

河南邓州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今年5月正值“三夏”时节。记者在这里看到了成群结队的小麦收割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属于不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农业合作社或者个人。老板现场刨地质检,确认地里剩余了多少小麦,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沈老板表示:“我们是地主家的长工,靠服务费赚钱。”

每台收割机平均10小时收割300亩,秸秆直接打捆送牧场,不到一周搞定抢收、抢种!农机减损,一亩地能“多收”20斤!从镰刀麦客到“智能农机+农田托管”,这才是“粮仓”的正确打开方式。2005年村民种地年收入不足600元,2016年“三权分置”后,土地流转成连片田,修桥、铺路、引进农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介入……亩产飙升至超千斤!不到10年时间,夏秋粮食总产量从2016年的110万吨,增至2024年的160万吨。

农忙时种粮大户却说坐着等钱就行。从2016年“三权分置”在孟楼镇落地试点到今天,全镇6.29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96%。耿营村的5039亩土地中,除了200亩土地村民自己耕种外,其它全部流转。周花文就包了800亩地,他说:“不用管,粮食收割之后直接送到粮食储存点,钱直接打到卡上!”农技专家将农业生产概括为这样五句话:农业生产的根本是耕地,关键是种子,命脉是水源,灵魂在科技,出路在农机。

近年来,社会需求不断提高,但农业从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却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沈兴新将更多精力放在农机装备的转型升级。在他看来,科技赋能农业,让农业摆脱人们印象中繁重、落后的形象,是未来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爱上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标签

社会科技环境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