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特约评论

大学生成为人工智能的“附属品”?校园内AI依赖调查揭晓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17日 11:35(上海时间)
点赞 0
大学生成为人工智能的“附属品”?校园内AI依赖调查揭晓

一项针对13所高校3000多名大学生的调研显示,高达40.49%的本科生表示自己会经常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学习,这些学生中有三四成甚至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究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现象?

近年来,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应用的推出,我们的网络信息接收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既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想象,也可能成为他们学习中的拐杖。

根据南京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两位老师去年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本科生使用生成式AI辅助学习的频率较高,其中“有时使用”“经常使用”和“总是使用”的占比分别为32.92%、40.49%和12.29%。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三四成的本科生表示自己会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学术诚信的问题,也反映出我们在教育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在研究生群体中,AI依赖的问题更为突出。过度依赖AI工具,不仅会导致学术不端和造假问题,还会使学生跳过搜集资料、整理思路、逻辑论证等关键的研究步骤,这些步骤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

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我们理应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帮助他们妥善处理相关的技术伦理问题。不同学科和学段对AI工具的依赖程度应当有所区别,高校还需推出精细化举措,为不同学生划定AI使用的合理边界。

大学生在使用AI时,应该将其视为一面用来参照的“镜子”,而不是对其过度依赖或完全拒绝尝试。智能技术可以反衬出人们的自身问题和局限,当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学生推荐一些跨学科的理论时,学生应该马上去找到这些理论的原著进行“补遗式”阅读。同时,大学生也要弄清楚AI擅长做什么以及不擅长做什么,例如,机器新闻写作更擅长“产出”一些带有固定模板和范式的报道,而不能替代特稿、非虚构写作等文体的深度报道。

最终,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根本使命:唤醒学生的自觉,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到,在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阶段,过度依赖AI可能会阻碍认知结构的建立;而在综合应用和创新环节,AI则可能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和参考。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真正让人工智能成为我们教育的助力,而不是拐杖。

相关标签

教育科技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