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隐形杀手:语言暴力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最近的一项调研显示,每五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人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尤其是语言欺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威胁日益凸显。专家指出,语言暴力可能导致受害者持续的心理创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织就一张保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保护网”
随着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到来,人们开始关注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校园欺凌一直是威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最近的一项调研显示,每五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人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欺凌这种隐蔽却具有摧毁性的行为,对于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名来自重庆的初二学生汐华,因遭遇语言欺凌问题而被迫休学。由于成绩优异,汐华一直在重点班就读,但她的内向性格使得她渐渐受到了一些同学的疏远和嘲笑。这些行为包括给汐华起外号、在背后指指点点等,甚至有些曾经是好朋友的同学也参与了欺凌。面对这样的情况,汐华试图向老师求援,但由于缺乏证据,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她的父母也未能给予她足够的支持。
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汐华开始出现了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有时甚至会偷偷跑到操场或没人的角落独自待着。随着她的状态越来越糟糕,父母带她去医院检查,最终被诊断出患有中度抑郁。如今,汐华已休学,她的父母正陪伴她一起进行相关治疗。
针对这样的情况,专家指出,家庭是孩子应对语言欺凌的“第一避风港”,家长的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状态。当孩子遭遇语言欺凌时,家长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忽视这些问题。同时,学校也需要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刘俊升指出,校园欺凌尤其是语言上的侮辱、讥笑等行为,其实比身体上的攻击更为普遍,也更具隐蔽性。如果成年人不能及早意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那么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家建议需要家庭、学校、医院和社会多方发力,共同建立“家—校—医—社”多方协同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帮助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持网络,一旦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各方面都能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避免孩子继续遭受欺凌和心理创伤。
在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组织的一场“家长工作坊”中,许多家长都在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以应对孩子在青春期可能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现在很多医院也推出了家庭心理治疗,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孩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邓林园提到,有一个“冰山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当我们看到孩子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时,我们可能只看到冰山的一小部分,但通过深入了解和挖掘,我们会发现,问题的根源往往是孩子对被爱、被认可和被尊重的需求。因此,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在学校层面上,按照《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这一年内,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要达到95%。同时,专家指出,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些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负责人何红波强调,大部分新入职的心理老师可能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加快提升这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需要建立持久的培训和支持机制,以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总之,语言欺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需要通过多方努力,加强家庭、学校、医院和社会之间的协同,共同为学生织就一张保护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保护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问题,为下一代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和支持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