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特约评论
警惕!“量身定制”的电诈信息潜伏在孩子们的游戏和社交世界中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12日 16:44(上海时间)
点赞 0

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这些看似“量身定制”的信息,利用孩子们喜爱游戏、追逐明星、信任权威的心理,实施精准诈骗。家长和学校如何加强防范意识教育,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们的网络安全?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对于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构成了深远的危害。骗子利用“免费福利”“低价优惠”“明星互动”等话术,诱骗他们操作家长手机转账,甚至骗取个人信息、人脸影像等敏感数据。
一位自称“游戏大神”的未成年主播徐某,在平台直播热门游戏后,开始编造谎言发布虚假广告,诱骗小粉丝进行转账。据统计,这类骗局往往利用未成年人对游戏充值、虚拟物品的心理渴求,实施精准诈骗。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不仅有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和其他严重后果。
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法官提醒未成年人及家长应当时刻保持警惕,牢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一旦发现受骗,立即保存证据并报警。同时,学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日常课程,帮助学生识别常见电诈手法。
此外,对于那些原本站在“被骗”边缘,最终却成为“帮凶”的孩子们,他们因一时贪念参与违法活动,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法院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根据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区别处理。
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当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加强法治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要牢固树立“不劳无获”观念,明辨是非、远离犯罪,绝不因“来钱快”而牺牲自己的未来。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守护每一名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关标签
财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