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网络谣言可能引发大规模心理创伤,政府应加强监管

随着AI技术的发展,网络谣言变得越来越具有说服力,专家呼吁政府加强监管以防止大规模心理创伤的发生。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各种虚假信息,包括伪造的官方项目、夸大的灾情信息等。这些信息不仅扰乱了公共秩序,还可能对民众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据专家分析,这些谣言可能会引发大规模心理创伤,政府应加强监管以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根据央视网消息,9月网络谣言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灾情汛情、社会民生等领域。有不法分子编造“2025年国家薪资补贴申领认证通知”,以“国家补贴”为幌子,诱骗群众点击链接,套取实名信息实施诈骗。还有人以“扩大内需”“国家项目”为噱头,发布“参与国家项目获荣誉证书和政绩补贴”等不实信息,严重侵害群众财产安全。
此外,涉汛、涉灾害类谣言也多发。有自媒体发布“广东或遭遇人类最大台风灾害”的信息,夸大事实、制造恐慌。社交平台上出现多张所谓“深交所门前牛雕塑被拴”“车辆被五花大绑”的图片,均被证实系AI合成。河南发生区域性暴雨天气期间,多个账号发布“郑州9月16日遭大暴雨,比7.20还厉害”的内容,实为用AI技术拼凑、剪辑生成的虚假视频。
悲情故事类谣言也时有发生。有自媒体为博眼球、吸流量,策划拍摄“大凉山姑娘被拐24年后回到亲人身边”的视频。另有编造“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剧情,用苦情戏码吸引网民、博取关注。这些行为欺骗网民感情,渲染负面情绪。
针对此类问题,中央网信办近日部署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宣扬恐慌焦虑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等问题。同时,网信部门针对微博、快手、今日头条、UC等平台未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依法查处上述平台破坏网络生态案件。
专家认为,政府应加强监管,防止网络谣言的传播。同时,民众也应保持警惕,不轻信虚假信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